2010/03/01

停車場有限公司 Project I



這就是我最近在忙的事啊--> The Big Issue Taiwan》大誌雜誌



The Big Issue是一本創始於英國倫敦的雜誌

內容涉獵藝文資訊、科技設計及社會議題,

目前於英國、日本、澳洲、南非等國以不同的形式發行;

特殊的是,這份刊物的唯一通路,

是透過街友來販售。


你可以看到穿著制服、佩帶識別證的販售者在地鐵站外手持雜誌銷售,

他們是一群經過篩選及輔導的遊民,衡量自己的財務狀況及銷售能力,

於出刊時用現金批貨,批貨成本是標價的一半,販售所得全數歸自己所有。




我的讀人會朋友Lee在去年九月份時從報章雜誌知道了The Big Issue這本雜誌,
覺得這樣的發行方式跟傳統雜誌不一樣,
又具有社會公益的性質,
因此就開始深入了解TBI的運作模式,
包括了解國內的遊民生態,
最後,決定將TBI引進來。
那之後他開始找一些朋友弄授權企劃,然後跟英國倫敦的發行人接洽,
終於,
在11月份時在英國倫敦與TBI的創辦人John Bird先生碰面,確定了TBI的授權事宜,
開始在台灣籌設The Big Issue Taiwan雜誌。

我和Lee認識快要五年了,第一次跟他聊起這本刊物,
也是去年十一月初他即將出發到英國之前。
我的個性喜歡做沒做過的事,即便我當時正考慮離職,
過去在<
建築dialogue>雜誌創刊時期兩年半的編輯經驗,讓我也只是打從心裡祝福他。

不過,
正因為這本刊物特殊的發行方式一直吸引著我,
後來就這樣因緣際會加入這個團隊,而且自然而然接下發行的工作;

雖然在這方面毫無經驗,但其實這跟面對創作時的狀態,
其實是很接近的: 就是且戰且走唄。

而且,樂天的我想到一個放心的理由:
因為其實這種發行模式也沒有人是專業,所以我也就不是非專業的啦~

從加入到現在不過短短兩個多月,千頭萬緒,面對全新的領域,每天都在學習中。
由於TBI的社會企業模式獲得許多人的支持,有些地方發展的很順利,甚至還超乎我們先期的預估;
但是另一方面因為我們的營利屬性,造成NPO(非營利組織)的觀望,在志工招募方面與我們"暫時"劃清界線,
在如此緊迫的時程中,我終於認清事實,必須調整策略,另尋出路。

四月一日愚人節當天,創刊號就要發刊了。
這是一本給愚人世代的刊物,請大家拭目以待。


除了期望這本在英國發行已有十九年的刊物,能同樣成功的以社會企業的模式在台灣推行;
我們更期望,讓所有有意願工作的街友或短期安置的人們,能夠得到一個自營生計的機會,
讓他們能夠藉由雜誌的販售,重建個人的信心與尊嚴,更進而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。













TBI Taiwan除了是一本刊物之外 還是什麼?

2010/07/24


Helping people help themselves
提供機會給有意願工作的街友或弱勢族群,世界各國的TBI 皆秉持此一宗旨而成立。

每個月我們會在不同的街友社福單位作數場公開說明會,現場報名的人即提供兩小時的課程與演練。
接下來,領取配備、實習証與十本免費雜誌,連續三天於特定地點實習,工作人員會不定期探視、輔導。
完成實習者須簽署行為守則,依個別意願及條件由TBI分配銷售站點,而後,以每本五十元的方式補貨逕行銷售。
每一位販售員都會有一到二位受過TBI集訓的志工持續關懷與督導,
這之中若有跟銷售相關的問題,由TBI工作人員個別處理,若涉及其他層面,則轉交社福單位。

TBI的工作團隊來自各行各業,卻非宗教與社工背景,
我們秉持的態度,就是把我們的對象當作「一般人」。
電影《紫苑草》中,那種難以歸去的巨大哀愁,具體而微的說出流浪的本質;
你我都可能是流浪的一員,只要失去「家」。
人性中的各種小惡小善存在每個人心中,我們的工作就是正視這件事實,而不是美化它,
從而設想出一種完整的商業體系與執行細節,並讓這個體系長久循環。
讓願意自我幫助的人在原本不足的條件下,不會放棄自己;
讓願意幫助別人的人,快樂而沒有壓力的付出。

招募街友販售員並不若外界想像的容易。
其實,我們發現自己當初高估了銷售雜誌所帶來的金錢誘因,卻也低估了銷售雜誌帶來的精神作用。
也就是說,招募困難的主因,在於街友會優先選擇別的工作機會,(如舉牌、出陣頭或固定的短期工作),
因為相對來說可以不受限制、或者收入穩定,
而線上留下來的銷售員確實因為這份工作讓他們帶來成就感—「覺得還挺有意思的」。

街友個別的狀況難以預期,維繫他們的銷售意願也是發行部每天必然的工作項目。
然而,「雜誌好賣」,才是讓販售員不會快速陣亡的條件。
所以,在先決的發行宗旨之下,所有執行的層面,都必須回歸到專業—
企劃的專業、編輯的專業、行銷的專業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過﹕「讓商業的回歸商業」。
TBI很幸運地在草創時期,得到各路朋友在專業上的奧援,得以用創意解決許多資源不足且無前例可循的窘境。

在此逐步建立制度的時刻,我們要向曾經幫助過我們的朋友致上深深的謝意。


2010/01/10

好啊,謝謝你。

印象中,我有兩次換跑道的找工作經驗。(實際上,好像不止。)
以我越來越糟、直逼金魚的記憶力,有一件事我卻一直沒忘掉過。

並不是哪個驚天動地的面試讓我記憶深刻,
那是我當時的同事,一個小我很多的可愛女生,很認真的看著我問:「妳想不想去氣球公司? 」

「什麼氣球公司? 」

「就是有活動的時候,去幫人家佈置氣球的公司。我認識一個朋友,他在開這種公司,你想去的話,我可以跟他說。」

我應該是呆呆地看著她吧,腦中一直冒出有婚禮的飯店、有趴梯的餐廳、有一堆小孩的遊樂園…我,兩隻手拿著一堆氣球,充好氣的氣球,這邊綁綁那邊綁綁,然後桌上躺著更多沒有充氣的氣球,等著我用充氣筒把它們一個一個變大…是這樣嗎?

「好啊,謝謝你。」於是她就笑了,笑起來牙齒好白,好好看。

不知道為什麼,這件事我一直都記得,雖然我也沒有去那氣球公司應徵。


前幾天,我在一個好玩的場合上遲到了半小時,那裡已經爆滿,見到太極拳教練難得的帶著一家人出現在這裡,還讓出位子給我。

大家一邊聽著現場的演奏調音,一邊等著餐點上菜。

現場氣氛挺自在的,也有點鬧哄哄,教練問我說:「你還在上班嗎? 」
我點點頭,鍵盤手太緊張了,大提琴手比他更緊張。

「上到什麼時候?」

「很難說,就彈性上班。」開始下一首了。

「如果你沒有收入了,我的學費你可以不用交。」

呃﹖
我有點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看著我的教練,這時候大提琴拉錯了。

我回神望向琴弓,音樂還是巧妙地繼續,又轉頭看著教練,於是我笑了,

他也笑了。